欧阳修近视!雍正是个眼镜控!古人怎么矫正近视?

现在好多人的工作,就是天天对着电脑,

导致打工人们近视度数不停增加。

于是小编有了一个疑惑,

在眼镜没发明出来前,那些近视了的古人,是怎么生活的?

在我国的古代医籍记载中,近视又称为“短视”,医学中也称“能近怯远症”,也就是看得清近处的东西而远处物体却模模糊糊。但其实古代的人们可不容易发生近视。至于原因嘛,古代人写字画画都是会用毛笔的。而哪怕是当时的小楷笔也会有二十多厘米长,再加上毛笔握笔姿势的特殊性,因此眼睛距离书本会相比于现在来说远上好多,就算是天天读书写字,也不会给近视有“可乘之机”。

另外古人们写字的时候,字体都很大,所以看书的时候眼睛也不会很累,如果累了,古代可没有电子产品给古人玩,他们只能出去“游山玩水”,领略大自然的风景,这样时刻都可以放松眼睛,所以他们可不太容易近视。

图怪兽_a92eac56486838af64d3c0eba58b28de_24268


除此之外,由于古代没有电,蜡烛也珍贵。古代人是很少有熬夜习惯的,大家秉承着“日出而读,日落而息”的习性。并且在当时,读书是一件“奢侈”的事情,只有富贵人家才能读得起书,穷人大多时间都是在农间劳作耕耘,没有看书的机会,所以当时近视的人很少。

后来在唐宋时期,随着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的出现,书籍慢慢变多,伴随科举制度的大力实施,可以读书的人也越来越多,近视的人数才慢慢增多。

我们熟知的古代大文豪欧阳修,白居易等人其实都是近视眼,南宋《石林燕语》中曾描述欧阳修的近视:“欧阳文忠近视,常时读书甚艰,惟使人读而听之”,可见欧阳修近视之深。

那么,当古人真的得了近视以后,又是如何治疗的呢?

其实方法十分简单:一喝药二针灸三户外活动,但除了户外活动有效果,其他两项基本就是遭罪了。药也喝了针也扎了,该看不清的还是看不清,什么效果都没有。古人也是会觉得中药苦啊,于是在东汉时期,就有了辅助视力的放大镜了。前段时间很火的宋剧——《梦华录》里,就有“叆叇”这一个古代眼镜的身影。

在清朝时,眼镜已成为比较普遍的东西,甚至在当时成为了一种“潮流”。雍正帝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潮人。雍正对眼镜的追捧,已经超出了实用性的范畴。对他来说,眼镜更似一种时尚装扮。据史书记载,雍正常备各种眼镜。上车戴的眼镜,安铜勾水晶镜,安别簪水晶眼镜,牛角钩茶晶眼镜,牛角簪水晶眼镜,玳瑁圈茶晶眼镜等。总计35副。这些眼镜,被放置在他常出入的地方。比如圆明园,金銮殿。有时心情愉悦,他还会赏给身患眼疾的同志,以鼓励他们继续卖命。






可以想像,在古代,得了近视就等于是得了“不治之症”,而且眼镜在那个年代,是古代近视人唯一的“特效药”了。

现在我们眼镜的品类也从能看清的普通眼镜,发展到可以延缓近视度数增长的离焦镜,那他们有什么区别呢?


1.普通眼镜片

为了矫正孩子视力,让孩子能够清晰看到远距离的物体的眼镜,目的是为了使眼球的睫状肌保持一定的调节能力,仅作为矫正,无法延缓近视增长。


2.近视离焦镜片

是一种周边近视离焦原理设计的框架镜片,配戴该镜片后,物体在眼内会形成周边视网膜近视性离焦,通过离焦像来控制眼轴生长及延缓近视加深,是目前被临床证实的可以延缓近视加深的手段之一。



年均近视度数增加速度大于等于75度以上,可考虑使用近视离焦镜片

年均近视度数增加速度小于50度,根据医嘱,可使用单光眼镜,定期检查观察近视度数增长情况。

第一次配戴眼镜,年龄在12岁以下,建议直接使用近视离焦眼镜